在文登,西樓社區是第一個完成舊村改造、第一個實現居民“零失業”、第一個股權量化給居民的村居,成立了第一個免冠行政區劃的村級企業集團、第一個村級慈善工作站。黨委及其他組織先后榮獲全國巾幗社區服務和再就業工作先進集體、省級文明和諧社區、經濟發展先進村居、山東省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、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……多項桂冠。
西樓黨委副書記吳龍山給列出這樣兩組數據:12年前,人均年收入0.6萬元,如今2.8萬元;12年前,老人們每年各種福利0.1萬元,如今2.8萬元。他說,人均收入翻了4倍多,老人福利翻了28倍!群眾們說,西樓能有今天,這要得益于他們有個好黨委班子,黨旗引領他們走上了小康路。
“能否帶領社區居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,是檢驗一個黨組織是否有戰斗力的重要標準!边@是西樓黨委書記、居委會主任鞠小平在黨課上經常講的一句話。如今,西樓社區黨委158名黨員,按照所從事的行業或居住地,被分配到社區、工業、三產、房產四個黨支部和金嶺山莊一個黨總支。158名黨員和社區居民一起壯大集體經濟,攜手弱村,共同創造著新西樓的幸福生活。
12年前的2001年,是西樓嶄新的一年。11月,已經成功創辦多家企業的鞠小平放下個人經營,接任黨委書記。他和新一屆黨委班子的全部家底是:5家半死不活的企業、40多畝郊區荒坡地和賬面上僅有的160萬元資金,未來何去何從?經過充分調研和分析,鞠小平認為,西樓最大的優勢就是位于城區,土地寸土寸金,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,而城郊荒坡地發展工業將大大提升土地價值。于是,鞠小平和新一屆黨委提出“發揮守城優勢,實施退二進三”的發展思路。
思路決定出路。2002年3月,由西樓投資、文登市第一家村辦項目區——龍山工業園破土動工。電纜廠、包裝機械廠、安裝公司等工業企業迅速進駐,并在這實現膨脹發展。由于這些企業關聯性強,“配套經濟”又成一大亮點。建筑公司、安裝公司為房地產開發配套;鋁合金廠、防盜門廠為建筑公司和安裝公司配套;塑料廠為電纜廠配套……如此一來,企業經營成本大大降低,效益實現了最大化。騰出的城區建設用地,他們則建起住宅樓、門市房、喜慶大廈、養生苑、富麗華大酒店等商業設施,大力發展第三產業……如今,西樓集團轄屬企業數量由原來的5家衍生到25家,集體資產由2001年的3300萬元達到了15億元,增長了45倍。
2006年,就在西樓人為集體經濟的繁榮發展感到志得意滿時,鞠小平卻又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想法:兼并龍山辦最西邊的一個最窮村,以富帶窮,共同發展。其他黨員居民不理解,鞠小平就解釋說,帶領群眾共同致富,是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。城中社區想要實現更大跨越,就必須跳出城區,拓展新的空間。與此同時,推進新農村建設,很多村子既沒有資金,又沒有門路,如果沒有強村的參與,新農村建設將很難實現突破。就這樣,2006年9月14日,經市政府批準,西樓社區正式兼并金嶺屯村,相隔7公里的兩家人成了一家人。合并后,西樓社區對金嶺屯村進行了拓寬硬化進村路、整修村內河道和水庫,進行環境打造,2008年1月88戶村民搬進了新樓房。2009年以來,西樓社區先后合并了段家疃、吳家庵兩個村,強弱攜手共話幸福。
如今,金嶺山莊建起了占地近百畝的蔬菜大棚,成立了蔬菜、果業、養雞等五個工作隊和榨油廠、豆腐坊等經濟實體,并在山莊內打造一處以綠色景觀為主的生態酒店,生態園內各種綠色植物增加負氧離子含量。餐桌上,大棚種植的綠色無公害蔬菜,結合現代烹飪方法,打造出真正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美味。隔窗遠眺,生態園外一處200多畝的人工湖內錦鯉翻滾,遠處湖心島上,一處高檔商務洗浴會所正在緊張建設中。東北面,金嶺山莊四期工程也于今年5月破土動工……鞠小平指著金嶺山莊規劃藍圖,豪情萬丈地說:“我們將以金嶺山莊為基點,在未來幾年內將周圍10到15個村納入其中,使這里崛起一個現代化新農村的新經濟板塊!
集體經濟賺錢了,社區居民是參與者,本應是成果分享者!拔覀儼l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居民幸福!”鞠小平說,發展的成果就是要由群眾共享,否則,發展就失去了意義和動力。
近幾年,西樓集團開發的4萬多平方米門市房轉化為股權,每年按出租收益進行分紅。西樓“股民”李宗文高興地說,每戶每年僅股權收益就可達到1萬多元。為解決了社區幼兒教育問題,他們兼并成立了西樓商業幼兒園和西樓宏安幼兒園;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,他們興建了文化活動中心、老年人活動中心,配備了各種現代化的燈光音響設備、健身娛樂設施;為解決居民后顧之憂,西樓黨委轄區的所有企業職工全部辦理養老保險、居民全部辦理了醫療保險……
為幫扶困難居民生活問題,2007年11月3日,西樓黨委還成立了文登第一個社區慈善工作站——西樓社區慈善工作站。每年4月份被定為愛心捐獻月,黨員所在企業認捐3萬至5萬不等的慈善款。到今年上半年,工作站共募集善款近300萬元,發放了扶危濟困資金150萬元。
達則兼濟天下,富裕起來的西樓黨員群眾獲悉汶川地震,鞠小平帶頭捐款6萬元、繳納特殊黨費1萬元,其他黨員群眾也慷慨解囊,共向災區捐款203萬元;2010年玉樹地震,他們又捐款73.3萬元。